据报道,每年我国都有超过300万人死于癌症,将其称作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实在是实至名归。
而目前多数晚期癌症都无法治愈,所以病人往往都需要经历非常痛苦的放疗、化疗,晚年的生活质量十分堪忧。
然而,也有一些特别豁达的人,他们深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却坚持拒绝过度治疗,而是牢牢把握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活出了别样的精彩。
位于杭州市的老杜便是其中的一员。
自从2017年确诊为肝癌晚期之后,老杜没有长期住院,反而毅然回家,让亲友们都惊讶不已。
那么老杜是怎么确诊肝癌的?回家后,他的病情好转了吗?为什么他坚决不去医院治疗呢?
买菜打牌,正常生活
春天是杭州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微风轻拂、碧波荡漾,西湖的风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作为杭州本地人,老杜对西湖自然也是情有独钟。
2018年4月23日,早上天刚亮,他便早早起床,泡好一杯茶,来到了湖畔附近散步。
在西湖所有的景点中,老杜独爱苏堤。
原因也很简单,苏堤很长,正适合他不疾不徐地晃悠,等到七、八点钟,他的那些朋友们也先后散步至此。
几个人坐在一起闲聊了一会儿,随后又摆了张桌子打麻将,十分悠闲惬意。
当然,除了溜达,老杜上午还肩负着一个重大任务——买菜。
打完牌以后,他便径直走到了最近的超市,由于每天雷打不动地来买菜,超市里的工作人员都对他印象很深。
但那天,老杜却感觉到了他们眼光中有些异样,不过他只顾着挑选最新鲜的菜,所以对于工作人员的怪异之举也没有太过在意。
买完菜他便快步离开了,完全没有一个80多岁老人的蹒跚之感。
随后老杜又辗转来到了新丰小吃店吃午饭。
对于新丰小吃的牛肉粉丝,他一直情有独钟,时常吃了一碗还不过瘾,还要打包一份回家给自己行动不便的老伴。
所以店老板对他也非常熟悉。
不过,和往常不太一样,老板在热情之余,也流露出了一丝担忧的表情,还不停地问老杜身体怎么样了。
老杜立马挺了挺腰板,声如洪钟地说道,“我啊,好得很”。
事实上,这是老杜确诊肝癌晚期半年后发生的事情,他心里也很清楚,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
每到夜里,腹部都像针扎一样地疼,但在白天,他还是像个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玩玩。
面对亲戚邻居的担心,他也一笑置之,完全没有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
说到这,可能有些朋友会好奇,老杜拒绝治疗,病情难道不会恶化吗?他的孩子是否支持这一选择呢?
要想了解这些,我们还得从老杜患病开始说起。
确诊肝癌,拒绝住院
2017年10月初,一贯身体硬朗的老杜经历了一场高烧。
起初,他坚持不去医院,只是吃着退烧药硬撑着。
但药物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他的女儿慧慧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便连忙拨打120,将老杜送到了医院。
很快院方便下达病危通知书,老杜也在急诊科昏迷了三天三夜。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三天之后,他的身体突然好转,于是便吵着要回家。
然而,此时的慧慧已经心如刀绞。
原来,经过医生诊断,老杜已经患上了晚期肝癌,这种病将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根本无法治愈,只能用化疗的方式延缓病情。
更为严重的是,化疗的副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在慧慧眼中,父亲一直以来都有些讳疾忌医,退休二十年来,从来就没有做过一次体检。
此前唯一一次住进医院,还是做白内障的手术,如果将肝癌的消息告诉他,他肯定不会配合治疗。
所以慧慧便和医院方面协商,要求让老杜暂时住在普通外科病房,而不转运到肿瘤科。
面对父亲,慧慧也暂时瞒了下来,称让他多住几天,调养调养身体。
然而,住了一周以后,老杜便不干了,看到身边的病友们纷纷康复出院,他也想要尽快出去。
慧慧拗不过他,只能答应了下来。
当然,医生不同意他出院,毕竟老杜的肝癌已经扩散,通常是需要深度治疗的。
医生表示,必须马上进行手术以及化疗。
老杜此时还不清楚自己得了癌症,一听到“手术”二字,马上火冒三丈,把医生一顿臭骂之后,便拔掉输液管,径直走出了医院。
无奈之下,医生只好开了一些化疗的药物,并一再嘱咐慧慧,让她监督父亲吃药。
就这样,身患肝癌的老杜,在没有得到深度治疗的情况下直接出了院。
出院后,他的生活一如既往,早上遛弯,上午买菜,还时常和公园里的大爷们一起下下棋、打打牌,日子过得不亦乐乎。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老杜患癌的事情逐渐传开,他自己在吃药的时候留了个心眼,也知道了女儿一直在骗他。
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于是在确诊晚期肝癌半年后,老杜还像个没事人一样,每天过着退休老头的日子,根本没有将自己的病情放在心上。
病情恶化,仍旧乐观
不过,肝癌晚期的恶化进程迅速,所以老杜经常也会受到严重的折磨。
有一次,他出现了严重的胸闷症状,慧慧提出要带他去医院检查时,老杜没有反对。
但他要求不带病历卡、诊断报告,只是挂了个急诊的普通号。
当医生问及他是否有胸闷等症状时,他又乐呵呵地表示自己已经没事了。
一时间,慧慧急出了眼泪,她哭着对老杜说道,
“明明在家里的时候你还说闷,到了医院怎么就不闷了?你以为骗过了医生,就不用住院了吗?”。
慧慧寥寥几句,果然说穿了老杜的小心思。
他本来就不想住院,但看到女儿如此紧张,不免有些心疼,所以只能配合医生完成了检查。
检查结果一出来,医生便表示,老杜的情况已经有所恶化,需要马上住院治疗。
可他却摆了摆手,“我不住院,医院住久了,没病也呆出病来了,我要是住进来,出不去了怎么办?”。
最终,在慧慧和医生的“连哄带骗”之下,老杜才答应暂时住院观察一段时间。
然而,不到三天他又待不住了,为了证明自己身体没问题,他甚至当着医生的面跳了几下。
慧慧也意识到,在医院里父亲虽然得到了更好的照顾,但这些手段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更何况,医院里气氛紧张,父亲过得也不开心,既然病情有所稳定,不如顺从他的心愿,让他早点回家。
就这样,老杜第二次住院也草草收场。
在回家的路上,他思绪良多,事实上,从得知自己病情的那一天开始,他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
他的孩子都已经安家立业,自然不用他担心,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只剩下因脑血栓而瘫痪的老伴。
所以,老杜从没向老伴儿透露过自己的病情,但这一次,他下定决心,要将情况一一说明。
回家后,老杜第一时间与老伴进行了一番促膝长谈,回忆起过去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一度洒下了热泪。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他确诊肝癌后,唯一一次落泪。
不幸离世,留下感人遗愿
此后一段时间内,老杜便集中精力照顾自己的老伴。
当然,每逢空闲的时候,他总是忍不住四处晃悠。
由于老杜为人勤快,经常带着一个小桌子,所以牌友们也特别喜欢他,经常喊他一起打牌。
时间一晃而过,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一年多。
除了每天要吃化疗药物以外,老杜根本就不像一个癌症晚期患者,他乐呵呵的笑容也感染了身边很多人。
然而,该来的总会到来。
2019年9月,老杜的病情再度出现恶化,肝腹水大量涌出,导致他腹部肿胀,情况非常棘手。
不仅如此,肝癌晚期最折磨人的一点便是疼痛,据慧慧的回忆,那段时间,老杜疼入骨髓,经常连腰也直不起来。
但是,他还是没有去医院治疗的意思。
最终,慧慧没办法,只能哀求道,“爸爸,你如果不去医院,别人还以为我们不孝顺呢”。
为了顾及女儿的形象,老杜同意入院,这次,他被送往最初确诊的省中医院,而接诊的大夫正是熟知他病情的金医生。
在治疗老杜的两年多时间内,金医生早就了解到他的脾气。
所以,在检查时金医生半开玩笑道,“你再不配合,连骂人的力气都没有了”。
老杜深受折磨,也不再挣扎,而是听从医生的安排,住进了病房内,大半个月后,他的情况终于稳定。
而这时,老杜又嚷嚷着要去西湖散步了,医生查房时,他还特意将脚伸出床外,金医生见状,也只能让他出院回家。
不过,这一次老杜不再被幸运女神所眷顾,回家后他逐渐连粥都喝不下去,只能住进了街道的安宁疗护医院。
直到这时,他才透露了自己抵触治疗的真正原因。
退休后,他见识过太多的生老病死,老同事的葬礼便参加过很多次,对于癌症,他也颇有了解。
所以不希望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病床上,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过上正常的日子。
住进疗护医院后,他也明白,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所以他将慧慧叫到身旁,特意嘱托了两件事。
一是在他去世后,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医疗机构做研究;二是葬礼一切从简,杜绝铺张浪费。
听到父亲交代身后事,慧慧忍不住哭了起来,但老杜却若无其事地安慰起她。
并说生老病死都是人间常态,更何况他已经将近九十岁了,不要太过伤心,要乐观面对生活。
最终,两人相拥而泣,久久不愿放开。
10月22日,老杜与世长辞,而慧慧也听从他的遗言,只是简单举办了一个追悼会。
掀起舆论,引发争议
然而,正当慧慧沉浸在父亲离世的悲痛中时,一篇报道却将她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原来,老杜得了肝癌却不积极治疗的新闻传遍了网络,也引发了大量争议。
有人说,老杜讳疾忌医,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任。
也有人说,在父亲固执己见的时候,慧慧非但没有阻止他,反而任由他胡来,是个不孝女。
然而,回顾整件事的始末,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指责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肝癌晚期是不治之症,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未攻克这一难题,即便在医院,老杜也只能接受化疗。
化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身体的损害也是极大的,脱发、呕吐都是家常便饭。
更何况,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化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果。
如果无效的话,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还白白受苦。
从这个角度而言,老杜不愿意去医院治疗也在情理之中。
除此以外,我们必须得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
和年轻人不同,对于老人而言,他们的时间异常珍贵,很多愿望,如果没有及时着手去实现,很有可能成为一生的遗憾。
正因如此,在人生末年,老杜不愿意躺在病床上消磨时间,而是选择积极面对,回家过上平凡而幸福的日子。
不管是为家人买菜、照顾瘫痪的老伴还是和朋友打麻将,都让老杜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由此不难看出,老杜的选择,并非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任,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他珍视时间、珍视生命,这才促使他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
事实也证明,老杜的选择没有错,在人生最后一段时间内,他享受到了片刻的安宁,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比起在冰冷的病床上每天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生活无疑更有价值。
结语
近年来,“死亡质量”这一概念被不断提及。
所谓死亡质量,指的就是病患最后的生活质量,出于对死亡质量的重视,人们也重新开始思索临终病患的治疗问题。
在传统观念里,只要还有一口气,便全力治疗,但这样做,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对于不治之症,既不能明显延续生命,还会将正常的生活体验破坏殆尽。
所以,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更加保守的治疗方式,也正因如此,像老杜这样积极乐观的人受到了更多的肯定和赞誉。